首页 资讯 正文

太行山上“红绿”交织新篇章

体育正文 129 0

太行山上“红绿”交织新篇章

太行山上“红绿”交织新篇章

走在(zài)前南峪村蜿蜒的乡间小道上,两旁果树在骄阳下舒展(shūzhǎn)着蓬勃的生命力。

前南峪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(xíngtáishì)浆水镇,是(shì)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(zhèngzhì)大学(以下简称“抗大”)旧址(jiùzhǐ)所在地。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,科技日报记者跟随中国记协组织的增强“四力”教育实践活动来到前南峪村,见证这片土地上红色记忆与绿色希望交织(jiāozhī)的亮丽风景。

1939年,抗大(dà)总校按照(ànzhào)党中央的指示,挺进华北敌后办学。1940年11月,抗大总校转移(zhuǎnyí)至浆水镇。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,抗大在此坚持敌后办学两年(liǎngnián)零三个月,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和革命青年。

抗大(kàngdà)陈列馆资深讲解员刘小燕曾采访过30多位抗大学员及后辈,向记者(jìzhě)讲起了抗大学员、金一南将军母亲郑织文的故事。

“郑老家庭条件不差,我问她为何要去‘抗大’吃苦(chīkǔ)受罪?”刘小燕回忆,近百岁的老人拍着椅子(yǐzi)站起来说:“不作亡国奴!”

这是刘小燕采访过的大多数“抗大(kàngdà)”老学员都说过的话。陈列馆展出(zhǎnchū)的教材书信、行军用品(yòngpǐn)等(děng),记录了抗大学员激情燃烧的岁月。他们在革命熔炉中锤炼出“抗大精神”,为民族解放、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
“我们要弘扬‘抗大(dà)精神’,让(ràng)革命熔炉的火焰代代相传。”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说。

围绕在浆水镇附近(fùjìn)的抗大(dà)遗址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。杨树介绍,作为全国首批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,抗大陈列馆致力于红色资源活化利用,以(yǐ)抗大旧址优质资源为依托,研发推广3条“小长征(chángzhēng)”教育精品线路,还推出“太行山(tàihángshān)上思政课——‘抗大红’”系列情景剧、“重回1940”等红色教育项目。

“以旧址为课堂(kètáng),让我充分体悟了先辈们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(de)艰辛努力,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(xìngfúshēnghuó)。”上过沉浸式思政课的邢台市浆水中学学生郑丁旋表示。

抗大进驻浆水办学期间,校部设在前南峪村。虽然是红色革命圣地,但过去(guòqù)的前南峪村山高石头多、经济落后,流传着“山坡和尚头,土地(tǔdì)随水流;有雨就成灾,无雨(wúyǔ)渴死牛”的顺口溜。

1963年8月,一场洪水更是把前南峪村冲得家园零落、山地荒芜,近400亩耕地被毁(huǐ)。见此灾情,村干部们决定发扬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(de)“抗大精神”,向荒山(huāngshān)进军。

“一代代村民在村支书的(de)带领下改造山林,坚持发展沟域经济,走科技兴山(xīngshān)、生态富民之路。”前南峪村党支部(dǎngzhībù)书记郭天林告诉记者,如今的前南峪村建起一个以板栗(bǎnlì)为主,干鲜果树达32.64万株的果品生产基地,林木覆盖率94.6%,被林业(línyè)、生态专家誉为“太行山最绿的地方”。

提到从荒山到金山的转变,郭天林感慨:“多亏了李(lǐ)保国专家。”

李保国是前南峪村出名的(de)(de)科技(kējì)扶贫专家,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30多年间(niánjiān),他的足迹遍布山间沟沟壑壑,摸索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土积流,将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%提高到90%,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,让140万亩荒山披绿,带动山区农民增收58.5亿元,被称为(chēngwéi)“太行山上的新愚公”。

“把(bǎ)科技转化成生产力,必须让技术长在泥土里。”李保国曾这样说。他无条件将自己的(de)知识传授给农民,朝着“把我变成农民,把农民变成我”的心愿前行。经过(jīngguò)他的不懈努力,前南峪村的村民彻底摘掉(zhāidiào)了贫困的帽子。

2016年李保国去世后(hòu),他的妻子(qīzǐ)郭素萍接过了接力棒,成为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,继续(jìxù)做技术指导,奋战在太行山区……

“这一片万邦珍果园里种着板栗、核桃(hétáo)、红提葡萄、榛子(zhēnzi)、樱桃等果树,每亩最高收益能达2万元!”郭天林指着山间绿树自豪地说。红色土地上绿树婆娑,仿佛(fǎngfú)正在向李保国等技术专家(zhuānjiā)挥手致敬。(记者 孙瑜)

太行山上“红绿”交织新篇章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